“十系英材”第一期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7-12-02浏览次数:2309

(一)李炳成优秀事迹

  

[个人简介]

李炳成,男,汉族,共青团员。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16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一期间,李炳成的学习平均成绩为80.25获得校二等奖学金,研二获得校一等奖学金。2016年荣获2016—2017年度 “优秀共青团员”称号以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一作为导师)发表SCI论文2篇(可在web of science检索),其影响因子分别为3.133和2.764;以第二作者(一作为导师)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一项(一种耐高温高强镁基复合材料)。

  

[事迹简介]

在学习方面,勤奋学习,努力刻苦,经常图书馆查阅材料学相关书籍。还大量阅读英语书籍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他说:实验技术固然重要,但系统的理论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定要从不同的课程中发现有助于科研的知识,开阔思维,夯实基础课余时间,他积极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举办的各项学术交流讲座,广泛涉猎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和掌握科研的最新动向,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与问的结合。

  

在科研方面,专注于科研,积极参与导师的各项科研项目,目前李炳成主要参与的实验项目包括以下几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强韧性超轻镁锂基材料的热稳定性与阻尼性能研究及其微观调控机理(在研),主要承担工作为镁锂基材料制备及相关检测工作;哈尔滨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基于复合轧制及累积叠轧技术的超轻镁锂基材料开发(在研),负责板材轧制工作。研究过程中他遵从导师教诲从书本基础理论出发,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最终,分别以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一作为导师)发表SCI论文2篇(可在web of science检索),其影响因子分别为3.133和2.764;以第二作者(一作为导师)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一项(一种耐高温高强镁基复合材料)。在以后的学期中他打算参加学术会议以此开拓自己的眼界

  

研究生的生活是专业技能的提升的标志,更是心智成熟锻炼的契机。研究生活中的诸多挑战与困难,令李炳成迷茫浮躁的内心倾向于寻找一种平静的心态和冷静的思绪读书成为平静睿智的媒介,曾国藩 “过往不恋,当时不杂,未来不迎”淡薄平静的理念教导我活在当下,不为过去而患得患失,不为将来迷离恍惚,专注于当下,专注于眼前的事务,孜孜不倦,追求卓越。马克思等人提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启发在材料科学的探索过程中将实验与理论紧密结合,并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思维角度看待实验结果及理论观点;逐渐充实科研思想以及我的科研素养,为在科研道路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冯莉莉优秀事迹  

[个人简介]

冯莉莉,女,1992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于2014年考入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攻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主要研究稀土发光纳米材料以及复合材料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工作,实现诊疗一体化平台。以第一作者在《Chemistry of Materials》、《Biomaterials》等国际刊物上发表SCI论文7篇(累计影响因子大于48),获得了国家创新创业奖学金一等奖、黑龙江省材料博士生论坛三等奖、博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一次并成功的申请了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同时获得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

 

[事迹简介]

1.科研之路开始:勤奋是必须的。施一公老师曾提出优秀学生必须具备的第一点就是“时间的付出”。他说道,“每天至少工作8小时。这8小时,绝对不包含任何休闲的时间,而是完全都在集中精力做研究。如果你的专业是生物科学的话,你要站得两腿发麻,像灌了铅似的,像这样刻苦的学习,才叫工作。时间的付出非常非常重要。”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生来讲,同样适用。虽然有做科研的兴趣,仅仅喜欢科研而不付诸行动,就只能在科研圣殿的门外徘徊做忠诚的门外汉。冯莉莉会将这种喜欢执行在实际行动中。在她们实验室中要求的工作时间是周一到周六,早8:00到晚9:30(工作时间10小时)这种群体性的出色也反映了勤奋的重要性。她发自内心的讲:如果这10小时我们能够做到充分利用,已经足够完成学校给我们的博士任务了。当然,她还讲到:每个人都有惰性和情绪,这样会使得实际工作时间是小于10小时。她本身的性格较情绪化,这一点是不利于科研的。对于做科研的人来讲,应该是平心静气具有成熟的心态的。所以,她为了弥补自己情绪化的方法就是更加努力。除了在老师要求的时间范围内进行科研外,她会提前到达实验室,中午偶尔周日的时间也都会用来做实验写论文,每天用最好的状态去分析问题、做实验或写论文。所以,她说:如果想做“好”科研,每天仅仅是按部就班的当和尚打钟是不行的,我们要在海绵里挤水,否则在科研路上只能是死路一条,所以必须把一切都献身给我们的科研事业。

2.科研路发展:思维养成。如果我们喜欢科研而且愿意将其付诸行动,这已经能够让我们能够取得些许成果。但如果想有更高的追求,想要在科研路上勇攀高峰,敢为人先,那就还需要具有科研思维。否则,在研究生生涯结束的时候,我们只是在沿袭别人的路的Technician(技术员),而不是能够主动开路创造科研奇迹的Scientist(科学家)。她讲到:关于简单的科研思维的形成,是有章有循的。要快速地与自己领域内的科研主流融为一体,实施方法就是高效看文献,掌握自己学科领域的科学史。有取舍的看也是为了节省时间看更多的精华,让自己的科研嗅觉更敏锐,科研水平更有深度。

3.个人成长:离不开团队支持。一滴水怎么才能不干涸,答案是,把它放在大海里。同样,花开,如果没有土壤的滋养,只是昙花一现,要想让自己能够一直灿烂的绽放,必须有一个支持其成长的环境。她很感谢她的导师杨老师。杨老师对她以及她们整个团队的科研水平的提高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大到是课题组的人才培养、课题方向等的发展理念,小至论文的投稿修改(导师自身的学术成果非常优异),他都具有准确的把握。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完全支持我们进行创新实验,这也使得喜欢科研的我能够如鱼得水。同时,导师的严谨和勤奋也言传身教到了我们每个人的学习工作中,也正因此,课题组学习氛围特别浓厚,每个人都能够互帮互助、顺心得意的进行科研工作。我们课题组是学校重点发展的“兴海团队”,这个称号既是对我们前期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以后工作的鼓励支持,这也使得团队能够天高任鸟飞的进行个人的创新发展。

4.未完待续的科研路。在她读研开始的状态,是痴迷的,一心扑在实验上,但是时光是残忍的,成长的残忍,使得我们慢慢放弃梦想。她讲到:有时我们的焦虑急躁担忧畏惧是因为我们深知自己不是天才,环境时机都不对,物质的牵绊也让我们忘了坚持自己最开始的梦想。我们会优柔寡断,不断在选择中纠结。这些都是负面的。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及时调整心态,在年轻的时候,把想要做的事情做到极致,把每天当做最后一天来活。特别喜欢《百万美元宝贝》上的Maggie,她让我们明白,不论哪天离去,都是心安理得的,因为“我觉得我做的不错”。

转眼间,三年的时间,在这里起航,在这里绚烂,在这里绽放。最后她借用纳米界大牛戴宏杰的话来勉励大家:今后十年,将决定我到底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它的开头是在思考,痛苦和希望中来的,它的行进也会是艰难甚至是悲壮的,它的结尾则一定是辉煌的。